1.進口商品本土化。
美國本土產品已經取代了進口產品的地位,許多優質產品,比如橄欖油、火腿等,都產自本土。
點評:中國人常迷信國外產品,其實本地農產品,因為無需漂洋過海運輸,產品品質反而會好一些。特別是我國西北新疆地區氣候干燥,日照充足,其農產品品質非常優越。
2.烹飪方式與經濟息息相關。
速食商、農商企業和糧食大亨相互勾結,似乎表明反傳統烹飪文化正在形成。
點評:將來在家烹飪可能是一種令人羨慕的奢華生活方式。富裕家庭請“家庭營養廚師”安排三餐,有品位的家庭由SOHO生活的男女主人親自下廚,大企業或國家機關請營養師來設計食堂的營養餐。而那些疲于奔命的上班族或打工族,無奈地陷入營養質量很低的快餐生活,最易發生營養不良和肥胖問題。
3.新素食主義者。
美國新一代的主廚們推出各式美味的素食餐食,用沙拉充饑的吃素方式已經過時。
點評:與動物性食品相比,植物性食物的品種更多,風味各異。只要烹調技術精湛,素食也能素得津津有味。何況多數西方素食者是蛋奶素,乳品和蛋類能提供足夠的維生素B12,也帶來了美味。
4.老派酒類流行。
菲力普白蘭地、杜松子酒等老派的酒,開始出現在最高級酒吧。
點評:雖然大部分歐美男女都喜歡喝兩口,但除了啤酒之外,多是小口慢啜,很少像中國人這樣豪飲。與其像好斗的公牛那樣,把注意力集中在誰喝多少、拼命灌酒上,不如好好品味酒的香氣和口感,這才是喝酒的精妙享受。
5.“美食癖”興起。
美國開始出現“美食癖”階層。他們的正餐中充斥著繁文縟節和高談闊論,紅酒也是精心搭配。
點評:大多數國人都有美食癖,但多數人對餐飲禮儀和頻頻更換的高檔餐具興趣不大,滿腦子想的都是用來撐面子的魚翅鮑魚之類,離席時又造成極大浪費。與其如此,還不如學學這些美國的美食家,多點精心搭配。
6.尋覓食材。
新鮮食材,比如野菜、沒吃過的蘑菇等,開始大受青睞。
點評:人們吃膩了日常食物,更熱衷于稀罕的食材――看來哪個國家都不能免俗。然而,日常食物是古人幾千年來試吃的結果,它們的口味和安全性比野菜野蘑菇靠譜得多。
7.自釀醋和酒。
美國前衛的調酒師已經把家釀的苦酒作為高檔飲品的素材,廚師們也把自釀的或酸或苦的醋直接真實地呈獻給顧客。
點評:的確,在歷史上,醋就是從釀壞了的酒發展而來的。這種有點復古風格的醋飲料,就算味道有點奇怪,至少還是真東西,比那種用美容養顏之類的口號來忽悠消費者,糖分高、香精濃,卻只含百分之幾水果醋的“果醋飲料”強得多。
8.次級熟食店。
現在許多餐廳熱衷于自產熟食,比如熏豬肉、香腸、雞肉醬等。
點評:我國也有不少餐廳以自制熟食為賣點。不過其安全性更需關注。再說,自制臘腸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并不比市售產品更少。所以,無論店家怎么忽悠,都要記得,別吃太多。
9.邊吃邊發短信。
手機占據了生活更多空間,越來越多的人邊吃飯邊發短信。
點評:過去吃飯時家人、朋友、同事能聊天交流,增進感情;現在吃飯時各看各的手機和pad,語言已經成了多余。還是聽聽健康專家的忠告吧,一邊吃飯一邊埋頭用手機,既不利于消化吸收,也不利于控制食量。
10.土特產重新走俏。
一些祖傳烹飪技術和前所未聞的土特產正在走俏。更多的餐廳在發掘新的傳統和噱頭。
點評:無論怎么發掘,最終都是個噱頭,因為餐桌上還是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唱主角兒,油和鹽都嚴重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