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上海福喜大量使用過期肉,漢麗軒烤肉店剩菜重復利用,到北京“7―11”便利店后廚臟亂不堪……幾家知名餐飲企業頻頻被曝出問題,再次觸動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那根敏感神經。本期,本報駐外記者就此問題深入采訪,帶大家一道看看,國外是如何狠抓餐館食品安全的。
德國
專設“食品警察”
德國是全球食品法規最嚴格的國家之一,早在1879年就制定了《食品法典》。目前,實行的《食品法》條款多達幾十萬個。《食品法》對人們的日常食品有著詳細的規定。
為了確保餐桌上的安全,德國各地消費者保護、食品與農業部門都建有專門的負責檢查、取樣和執行監控工作的部門。每個部門都聘有經過特殊培訓的食品檢查員。同時,委托警察局執行部分執法工作,把食品檢查直接上升到司法高度。這些檢查食品安全的檢查員和專業警察被稱作“食品警察”。
“食品警察”的工作方式有兩種。一是抽查和經常性檢查。他們經常以普通顧客的身份,到餐館、超市、醫院、學校和企業等地方購買各種食品,然后送到主管機構檢測。如果懷疑哪家餐館存在問題,會亮明身份直接走進廚房,檢查環境是否衛生,各種食品是否變質,有沒有食品作假等。他們還攜帶一些測量儀,檢測食用油是否被重復使用,肉是否變質等。
二是按顧客投訴突擊檢查。如果有顧客吃壞肚子,并懷疑是食物問題,可隨時撥打德國各州和聯邦消費者保護、食品與農業部門設立的24小時免費投訴電話。“食品警察”會馬上登門采樣,并及時送到主管機構的實驗室檢測。食品檢測結果出來后,“食品警察”會在第一時間告知舉報者及其他顧客。如果哪家餐館的食品出現了問題,將依法按情節輕重處罰。
加拿大
每年最少
查一次
加拿大的餐館衛生管理,采用的是“雙管齊下”方法,即一方面抓原料供應源頭的衛生安全,另一方面抓餐館本身的衛生安全。
在餐館營業場所安全衛生方面,主要由省、市一級來負責管理。在加拿大,每個省,甚至每個市都有一套餐館衛生管理、評估系統。地方政府監管部門會給餐館打分,最終決定年檢次數,一般最多每年3次,最少1次。所有面向公眾開放的餐飲場所,包括學校食堂、咖啡館,甚至超市內的餐飲檔口等,都被列入監管范圍。審查的內容主要包括,食物是否被適當地保存、是否在適當的溫度下烹調;是否有效地實施了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后廚人員是否能保證操作過程中的個人衛生;接觸食物的器具是否按步驟消毒等。
對于審核通過的餐館,會在餐館進門處貼一張綠色通行證,代表沒有任何違規行為;如果有重點未達標的項目,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的餐館,會收到黃色通行證,監管部門會在未來1到3天內,重新對該餐館進行檢查;而一旦監管部門懷疑某餐館的食品在操作過程中存在健康隱患,比如操作間內有垃圾沒有處理、廚房內有蒼蠅、后廚人員個人衛生差等,該餐館會收到紅色關張證,不僅要接受處罰,而且將被勒令不許再繼續販賣食物,必須在監管部門重新檢查后、且達到綠色通行證標準,才能重新開張。有關部門也會相應增加對其日常監督的密度。
日本
出了丑聞,意味著倒閉
在日本,如果廠家或餐館在食品安全上出現問題,必須及時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向公眾致歉。
日本的行政部門對食品監督有一套較為健全的法律,即《食品衛生法》。遍布日本各地的保健所肩負著監督和調查食品安全的任務。此外,日本還設有食品衛生監視員。一旦保健所調查發現有不符合標準的食品,政府就會勒令廠家、餐館回收,并銷毀有問題的食品。若情節嚴重,比如消費者食物中毒,政府將強制其停業整頓。但在日本,很多餐館、廠家一旦出現問題,不等政府發出指令,便會主動道歉,并回收問題食品。
比如,日本大阪一家知名的回轉壽司店,因海鮮沒有做好保存措施,導致3名消費者在食用該店壽司后,出現腹瀉和嘔吐等食物中毒現象。大阪市政府立即通報所有轄區居民,最近幾天不要去該壽司店,對該店處以不低于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萬元)的罰款,并勒令其停業整頓。該店因無法繼續經營而最終倒閉。在日本,一旦某家餐館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就會因名聲掃地而面臨倒閉。所以,日本餐館的老板都很重視食品衛生。
英國
一道菜出問題就重罰
英國是較早重視食品安全,并制定相關法律的國家之一,形成了以預防為主、盡早預警、快速處理的體系。
早在2010年,英格蘭格拉斯特郡的一家餐館被一名40多歲的婦女告上法庭。原因是她與家人在該餐館就餐時,因吃了一些帶羊肉的菜而出現過敏,并引發其他病癥。最后,這家餐館被處以45萬英鎊(約合人民幣468萬元)的罰款,飯店也因無力負擔這筆巨額罰金而宣布倒閉。
在英國,如果食品從業者受到任何形式的處罰,都會被記錄在案,通常會導致其無法再向當局申請擴大經營規模,今后也很難向銀行貸款。而且,英國食品安全法律強調:“任何人不得使用,也不得命令或允許他人使用對健康有害的物質,包括對食品染色、污染或摻入粉末。”有效遏制了彌漫在英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捍衛了消費者的利益和身體健康。
最近一段時間,英國媒體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明察暗訪不斷。其中,涉及英國人餐桌上常見的“蘇格蘭野生三文魚”,究竟有多“野”?英國人愛喝的純果汁真的很純嗎?對于查獲的違規經營者,通常都將處以貨品售價10倍的即時罰款,多數商家隨即宣告倒閉,而當事人還有可能面臨牢獄之災。即便面對如此嚴苛的懲罰,英國當局也承認,食品安全問題,在英國已經不再能稱作“鳳毛麟角”。英國食品安全局在2007年開始設立食品案件數據庫,希望通過綜合手段,堵住食品安全漏洞。
美國
餐館最怕民眾舉報
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分為聯邦、州和地區三級。這三級監管機構聘請流行病學專家、微生物學家和食品科研專家等,采取專業人員進駐食品加工廠、飼養場等方式,從原料采集、生產、流通、銷售和售后等各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管。不過,這還不是最讓美國不法商家害怕的。由于美國民眾的食品安全意識非常高,只要他們遇到覺得有問題的食品,就會訴諸法律。不論官司結果如何,單就被告上法庭,就足以讓商家名譽掃地。
法國
政府派出“食品偵探”
法國有個很有意思的工種叫“食品偵探”,專門負責食品衛生檢驗工作。該職務由政府衛生部門委派或任命,他們每天四處走動,到面包店、奶酪店等任何跟“吃喝”有關的地方品嘗。比如,他們會去各種餐館,工作重點是暗查衛生合不合格。檢查完了,他們會把“犯規”餐館的名字、地址等信息記下來,按照法律規定,該罰款的罰款,該坐牢的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