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條吃起來“過癮”,看起來“好玩”,但其安全問題也一直是輿論關切的話題。辣條生產的衛生狀況若得不到保障,或添加過量的防腐劑,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近日,參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調味面制品標準制定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了一批專家學者對辣條生產企業進行了調研。參會專家透露,目前辣條的國家標準草稿正在制定中,行業標準已經制定完畢等待公示。
此前多次有媒體曝光,沒有食品安全保障的辣條,大量銷售于城鄉接合部、縣城、農村地區,其在城市也有零星分布,大多會在小學校門外由小商販及小商店銷售。數據顯示,2015年至今,全國有15個省份共計131家辣條生產企業的195批次辣條上了食藥監局的“黑名單”。在通報的180起食品安全問題中,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甜味劑超標是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正是基于上述現實情況,辣條被納入國家標準,可謂切中時弊,是及時而有效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曾發布《關于嚴格加強調味面制品等休閑食品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設定國家標準,對保障辣條食品安全將起到“兜底”的作用。
作為規則和制度的保障,從細節上看,這份《通知》要求,辣條制作沒有地方標準的,各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積極協調衛生計生部門,推動制定地方標準;與此同時,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不得生產加工調味面制品等休閑食品。在生產方面,督促企業依法組織生產,切實采取措施,嚴把質量安全控制關。
不言而喻,從“生產關”上做好食品安全保障,是辣條納入國家標準的首要意義與要求。
像辣條這樣的小食品、零食,不需要多么復雜的制作過程,一些家庭作坊式的生產者,在缺乏合理監管和嚴格的衛生準入條件的情況下,為了盈利去生產辣條,甚至為了“好看”和“好賣”,用過量添加劑、防腐劑來“增色”“增味”,這樣的“草臺班子”生產者,在《通知》執行后或將會被依法取締。
在生產源頭上遏制食品安全風險后,辣條的制作將會更正規化、統一化。有網友稱,有了統一標準,才知道哪些辣條是合格的,哪些是可以安全食用的正品。可以預見,在統一化標準執行后,一些缺乏資質、管理不到位的小作坊、小企業會被整頓,這對國家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將大有裨益。當然,在執行中,加強政策落實和生產、流通、銷售等流程的科學監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