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千古流傳的民間風(fēng)俗。隨著端午節(jié)來臨,各式各樣的粽子挑逗著人們的味蕾,鮮肉餡、豆沙餡、水果餡……讓人眼花繚亂,不知道該吃哪種才好。
粽子雖然很美味,但吃起來卻是很有講究。因為粽子以糯米為主料,黏性大且較難被人體消化吸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痛胃脹、腹瀉等不良癥狀。那怎么吃才能避免這些不良癥狀出現(xiàn),健健康康吃粽子呢?
粽子雖小,熱量卻不低
粽子往往都是以糯米為主要材料制成的。糯米的黏性非常大,而且雖然糯米本身比大米要好消化,但是在過了油脂,或者放涼了以后,很容易導(dǎo)致付賬腹痛。如果有胃腸道疾病或者消化功能較弱的人進食大量的粽子,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市面上都以肉粽為主,根據(jù)肉的肥瘦程度以及所含豬油的量,一只肉粽子的熱量大約有300-400千卡左右。一只粽子的熱量比一碗飯(100克116千卡)的熱量要高得多。所以,別小看這小小一個粽子,所含熱量可不低。
可是,面對美味的粽子卻不能吃,這是有多折磨人啊!別著急,實際上,只要吃粽子的方法得當(dāng),人們依然可以在保證健康的前提下,享受粽子帶來的味覺享受。
吃粽子,6個要點不可忽視
要點一:不能狼吞虎咽
總有一些人為了盡快品嘗粽子的美味,吃粽子時狼吞虎咽的,事后便因吃得太快或太多,導(dǎo)致消化不良,影響身體健康。建議在吃粽子時,最好用湯或者茶送佐,細嚼慢咽,這樣有利于胃腸道消化。
要點二:不能空腹吃粽子
粽子的黏性大,不易消化,含有過多的脂肪、鹽分與糖分。如果空腹吃粽子,會讓糯米在胃部長時間停留,刺激胃部分泌胃酸,可能會引發(fā)慢性胃炎、食道炎。建議不要空腹吃粽子,睡前兩小時也最好別吃粽子。
要點三:吃粽子要定量
一只普通的肉粽子,熱量就相當(dāng)于一至一碗半的米飯了。建議不要一次進食過量的粽子,選擇小一點的粽子。對成年人來說,一頓最好只吃50g的粽子,每次1―2個粽子就可以滿足正常的能量需求了。
要點四:粽子要熟透
因為糯米和粽子餡都是很容易變質(zhì)的,如果吃前不充分加熱,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所以,吃粽子前一定要徹底加熱。
要點五:粽子要冷藏保存
糯米具有很強的黏性,而且粽子里的肉類很容易變質(zhì)。在初夏炎熱的天氣里一定要妥善的保存。一般來說,肉粽子最好在3天內(nèi)吃完。如果粽子剝開后出現(xiàn)黏絲,可能是因為存放太久不新鮮了,建議最好不要食用了。
要點六:吃粽子要注意搭配
吃粽子時可以搭配進食新鮮的蔬果,有助于腸胃蠕動,避免消化不良。同時,也可搭配白蘿卜或白蘿卜水,以促進消化。吃完粽子以后,喝上一碗冬瓜、絲瓜湯等清淡的湯水,配上一份水果,增加纖維質(zhì)的攝取,可以幫助減輕腸胃負擔(d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