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罌粟殼?
罌粟殼,又名“御米殼”,俗稱“米殼”。是成熟的罌粟果去掉籽后的部分。
罌粟殼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多已破碎成片狀,直徑1.5~125px,長3~175px。外表面黃白色、淺棕色至淡紫色,平滑,略有光澤,有縱向或橫向的割痕。頂端有6~14條放射狀排列呈圓盤狀的殘留柱頭;基部有短柄。體輕,質脆。內表面淡黃色,微有光澤。有縱向排列的假隔膜,棕黃色,上面密布略突起的棕褐色小點。氣微清香,味微苦。
罌粟=鴉片嗎?
提起罌粟,人們就會想到開啟中華民族恥辱百年的鴉片。很多老電影中有鴉片制取過程的鏡頭:在罌粟果實尚未成熟的時候,在外殼上劃出傷口,其中的汁液就會流出。等到這些汁液干了,收集起來就得到了未經提煉的鴉片。
這其實是很傳統的工藝,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需要一個一個地在果實上劃口子,然后像蜜蜂采集花蜜一樣一點兒一點兒地收集。兩個步驟都需要高強度的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可想而知。
1940年代之后,高效的現代工藝逐漸得到了廣泛應用。因為鴉片的有效成分是其中的嗎啡等物質,而這些物質并不會隨著罌粟果實的成熟而消失。因此,等到罌粟完全成熟,把果實、莖稈以及葉子都全部收割,再去掉罌粟籽,用水或者其他溶劑浸取出其中的可溶成分,干燥后得到粉末。這些粉末中的鴉片成分得到了幾十倍的提高,雖然不再是傳統的“煙土”外觀,但其中的有效成分是基本相同的。
罌粟殼是提取原料中的一部分,其中自然含有嗎啡等鴉片成分。罌粟殼和鴉片的關系,就象桔子和維生素C的關系一樣――前者是含有后者的原料。
在大多數國家,罌粟殼是禁用調料
把罌粟殼放在湯料中,跟用水來浸取鴉片的原理是一樣的。它的有效成分,跟鴉片沒有本質區別,只是量的問題。一般為了增加食物風味,在食物中加入罌粟殼。但是它有潛在的使人上癮以及危害健康的可能,而加入它所帶來的好處不足以抵消它帶來的風險,因此在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罌粟殼都是受控制的物品,不允許作為調料加到食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