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使用過期肉類原料重新加工、更改保質期后賣給國際知名快餐店。”近日,眾多國際連鎖餐飲品牌的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使用過期肉的事件被曝光后,持續發酵。無獨有偶,日前又曝出有黑作坊制假冒進口橄欖油,將過期產品換標后出售。而在2014年的“3?15”晚會上,則爆光了廣州某貿易公司大量銷售過期食品原料,采購商居然涉及各大面包房。類似事件頻發,令人不禁心生憂慮:吃了過期食品,對人體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是不是像福喜某員工說的“過期也吃不死人”?
過期食品“改頭換面”再銷售
據工商部門的相關人士介紹,正常情況下,工商部門要求商家對于過期的食品做下架處理,然后統一放到專門的庫房并做好相應記錄最終銷毀。但事實上,針對過期食品的處理,商家多數是在后臺操作,工商部門往往會存在監管難以到位的尷尬情況,從而導致出現監管盲點,這就給一些不法商販制造了機會。
根據監管部門以往披露的信息,針對過期食品的流向不排除有兩個方向,有的是商家給過期食品動手腳,如用化學制劑處理后,重新更改生產日期繼續銷售。此外,還有的商家將包裝重新換掉,過期食品在經過簡單處理后,重新包裝銷售。這類過期食品重新包裝后,大多流向了郊區或城鄉結合部,以往工商部門在對這些區域的檢查中,曾發現大量過期食品的存在。
其次就是商家將這些過期的食品重新返廠,廠家對外宣稱是將一些過期食品進行二次加工后做成飼料,但實際上,這些食品到底流向哪里,并沒有人知道,不排除不法商家將這些商品二次回爐。前述制作假冒芬卡橄欖油的黑作坊便是如此。在報料人提供給媒體的一段視頻中,一名工人用刀迅速地將一瓶芬卡橄欖油瓶身的標簽鏟去,然后貼上新的。據介紹,這是為已到期或將要到期的產品換上更長的保質期標簽。
“制假人員都是通過更改生產日期或換包裝等方式重新包裝食品,再放到市場及便利店去銷售的。”有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其中有的產品已過期12年,制假人員將罐蓋上的生產日期抹掉,然后再在罐頭瓶身上的包裝紙上重新打上新的生產日期,由此達到“偷天換日”的效果,蒙騙消費者。
過期食品危害不可忽視
吃過期變質食品的危害雖然不是顯而易見的,但危害是必然的。
據了解,食物中毒分為生物型和化學型兩大類。生物型中毒,是指過期食物受沙門氏菌、弧形桿菌、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引發惡心、嘔吐、腹瀉甚至呼吸、循環衰竭等突發性疾病;此外,過期食物在受細菌感染的同時也有可能發生化學變化,產生黃曲霉素、亞硝胺、丙烯酰胺等物質,導致化學型中毒,誘發癌變、心血管疾病甚至基因突變。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學博士陳祖輝表示,洋快餐覆蓋面廣,男女老少都吃,因此此次事件的影響也很大。而吃了過期變質食品,對人體的危害是必然的,抵抗力強的,毒素會在體內慢慢消解,抵抗力弱的,則可能會出現急性胃腸炎、毒血癥等。
陳祖輝還提醒,不能忽視化學品的危害。“廠家為了延長產品保質期,讓其不發生感官上的變化,可能會加入一些化學原料,比如防腐劑。人吃了會造成慢性毒害,小孩和孕婦尤甚。”他表示,曾有報道稱,一塊漢堡包放了好幾年都沒有變質,而放在漢堡包里的牛肉、豬肉等,腐敗會變得很慢,里面肯定放了化學原料。
“食用過期肉制品對人體的危害很大。”有感染科醫生指出,肉類食品超過保質期會導致細菌大量生長,比如大腸桿菌的生長,致使蛋白質腐敗變質。如果在加工的過程中,這些細菌沒有被殺死,很容易造成感染性的腸道疾病。另一方面,細菌本身還會產生外毒素和內毒素,尤其是內毒素,當加熱后細菌被殺死,菌體解體后,內毒素釋放出來,會導致人體發病。
相關資料顯示,變質的肉類容易污染肉毒桿菌,肉毒桿菌所釋放的肉毒素毒性非常強烈,會影響到人的神經系統和肌肉運動系統,嚴重的會引起呼吸肌麻痹,導致病人死亡。除了細菌污染導致疾病外,蛋白質自身的腐敗也會致病,如可產生胺類、吲哚、硫醇、硫化氫等小分子物質,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嚴重者會誘發腫瘤的發生。
如果腐敗肉中含有的有毒物質較少,它可能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如果是長期食用,有毒物質會逐漸積累,從而造成慢性中毒。慢性中毒對人體的危害比急性中毒更嚴重。有毒物質的長期積累容易誘使基因錯誤表達,造成癌癥、組織畸變和突變。
有專家則指出,嬰幼兒、兒童、孕婦、老人等不同人群,在食用了這些問題產品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并不相同。目前由于無法判斷原料中肉類的比例和變質的程度,以及無法追溯究竟哪些消費者食用了這些問題肉,因此其危害無從判斷。
過期食品還能不能吃?
現代社會,食品很難堅持“現做現吃”。尤其是加工食品,從生產到消費,要經過運輸、分銷等環節。所以,保存食品是不可避免的。而此次福喜“問題肉”事件,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過期食品能不能吃的爭論。
此前,有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保質期不等于最后可食用時間。在保質期過后,一些食品從安全性角度仍是可以食用的,但它的品質可能有某種程度的下降。如冷凍食品過期后,致病菌可能沒有超標,煮后吃下去也沒有造成不良反應,但由于存放時間太長,風味、口感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味道不新鮮,維生素含量也有下降,脂肪可能發生輕微氧化。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教授厲曙光則認為,過期食品究竟能不能繼續使用,要看標準怎么定。在家中吃了變質食品,相比健康的青壯年,“老弱病殘孕”等高危人群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對此,陳祖輝表示,過了保質期的食品,就意味著不能再食用了,根本就沒有“最后可食用時間”這一概念。“這就好比機器過了保質期,雖然也能用,但是風險加大了。”他建議,大家不要食用過期食品,即使在保質期內的食品由于包裝打開或者儲存不當,也可能縮短保質期,大家要格外注意。
科學松鼠會成員云無心曾撰文指出,每一種食物都有多種屬性,比如外觀、顏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當我們說一種食品“合格”的時候,指的是它在各方面都符合我們的要求。或者說,各方面都符合食品生產者對消費者的承諾。有時候,食品過期可能只是外觀不那么誘人,或者口感沒有那么好……這樣的食品,也還是能吃的。不過問題在于,它也完全可能是致病細菌數量很多了,吃了生病的可能性增高了。而且,你無法判斷它發生了什么變化。
云無心表示,“過期食品能不能吃”的問題,答案就是:吃了不一定會出問題,但是出問題的可能性升高了。比如說,在保質期內,10000個之中難得有1個存在安全問題,真讓你碰上了可以向廠家索賠。而過了保質期,100個之中可能也有99個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如果你碰上了另外的那1個,就只好愿賭服輸。
提醒濃味、油炸食品最好遠離
根據媒體曝光,過期肉原料被工人送至絞肉區,經過大型絞肉機粉碎乳化,過期的雞皮和雞胸肉被裹上了三層漿粉,經過200℃高溫油炸,一塊塊麥樂雞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形狀整齊,金黃誘人,再也看不出本來的面目。
由于快餐食物加工中可能添加多種添加劑,又經過油炸油煎,而且調味濃重,原料質量好不好,很難吃出來,企業不用最優質的原料,消費者也吃不出來。為此,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范志紅提醒,“一定要遠離各種濃味食品、油炸食品。多吃清淡調味的天然食物。調味越清淡,烹調越簡單,企業就越難用劣質原料糊弄我們。自己要吃最重口味的,價格還要特別便宜,卻夢想都是優質原料做的,確實比較難實現。”
專家還支招如何識別變質肉?據介紹,肉類腐敗時一般會出現發粘、表面色斑以及散發惡臭等現象。因此在購買商品時,用戶可以根據這些特點判斷肉類是否變質。而類似漢堡等加工食物比較難識別,但仔細比較后還是能夠根據氣味來判斷。有些不良商戶會在加工時使用大量香料來掩蓋肉類腐敗后散發的臭味,對于這類食品,在選擇時應慎重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