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剩飯剩菜,雖然體現了節儉美德,但另一方面也讓不健康的食物進入了我們的胃里,吃剩飯剩菜真不是美德!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癌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外科主任周志偉教授說,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經常吃高鹽、腌制食品、剩飯菜。剩飯菜等是胃癌的“推手”,胃癌更易盯上“飲食習慣不健康的人”。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胃癌大國,每年新發病例約為68萬例,死亡人數約占世界的一半!
物質匱乏的年代早已遠去,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不僅體現在對飲食和餐飯的“夠吃”、“吃飽”等層面,也在“吃好”和“吃得健康”方面不斷向前跨越。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我們盡量食用新鮮衛生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點”第四點“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中也建議: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兩小時以上,不要在冰箱里放超過三天,剩飯菜加熱次數不應超過一次。
據測定,剩菜剩飯放久了會產生有毒物質,有些隔夜菜,特別是隔夜的綠葉蔬菜,非但營養價值不高,還會產生致病的亞硝酸鹽,而且儲藏于蔬菜中亞硝酸鹽的生成量會隨著儲藏時間的延長和溫度的升高而增多。
此外,許多病菌在低溫下照樣會繁殖,容易引發傷寒、病毒性肝炎、諾如病毒、脊髓灰質炎等食源性疾病。
我國成為“胃癌大國”的原因是復雜的,但習慣吃剩菜剩飯的行為顯然不能忽略。當剩飯剩菜對國民健康造成傷害時,這樣的節儉美德是讓人惶恐的。倡導“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等傳統美德沒有錯,但我們在倡導節儉的同時,也別忘了“度”。《周易?節卦》曰:“節,亨,苦節,不可貞。”發揚節儉、節制而又適度的美德,人的生存和發展才能通達、順利;但如果以節儉為苦,或者過分的節儉、節制則是不可取的。
與其面對剩飯剩菜時心疼,不如提倡“做適量的飯菜”,或是在飯店大力推行“飯菜可點半份”。飲食文化和保健觀念應與時代發展不斷接軌,健康的飲食觀不是執著于某些美德,而是積極汲取科學健康的觀念,讓我們的身體和生活更加舒適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