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社報道,有不少“吃貨”認為,吃好吃的東西是一種幸福,能夠讓自己放松,能夠讓自己更加活力……但針對“好吃”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有的東西有人覺得好吃,但另外的人卻未必這么想。人體到底是如何判斷某種食物究竟是不是好吃的呢?
其實判斷某種東西是不是好吃,嚴格想來是一件比較神奇的事情。縱觀自然界,其他的動物對于食物都不會有特別的好惡,就如同世界上不可能有討厭竹子的熊貓,但人類卻會因個人喜好的不同,產生對同一食物的不同判斷。
為什么同是動物,人類卻與其他的動物有所不同?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人類對于食物的喜好?京都大學農學研究院味覺嗜好研究專家伏木亨針對此給出了解釋:“人類對于食物的嗜好,不僅有動物共有的‘生存’目的,還有‘享樂’的目的側面存在。這種享樂目的讓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的同時,也讓人產生不少煩惱。但食物是好吃還是不好吃,影響人類結論的要素一共有四個。”
第一、生理上的影響
這種影響是人類作為一種生物,為了生存的需要而產生的,這種需求更近乎于生物的本能,是所有動物都具備的需求。更簡單地來說,就是因為食物中具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所以人類會覺得很好吃。比如大量出汗后,人類會很容易覺得咸的東西更好吃。從大腦作用來分析的話,一般認為是下丘腦等直接與本能關聯的部位作用的結果。
相對于第一要素生理上的影響,第二、第三要素則是人類的大腦皮層作出的、更具有人類特色的判斷。
第二、文化上的影響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會對自己從小吃慣了的東西產生喜好感,比如在外地吃到本地飲食就會覺得格外好吃,更簡單地來說是一種習慣性的需求,也就是所謂的“媽媽的味道”吧。
第三、信息上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人的判斷會受到信息的影響。比如我們會更自然地認為價格高的葡萄酒更美味,或者正宗的料理才更美味等,這些根據情報來判斷食物是否可開口的做法是人類獨有的。另外,雖然酸味和苦味食物從生理觀點來看是“有害成分”的標志,是應當避開的食物,但從另外的角度來說,人類會認為將這些“危險味道”征服,做成可口的食物是一種充滿刺激感和成就感的事情,這種思考方式也是人類所獨有的。
第四、狂熱喜好的影響
是否有不少人會覺得,雖然知道某種東西吃多了不好,但是手總是會情不自禁地伸過去,直到將東西吃完為止。這種特性其實并非人類所獨有,但是人類精致的食品會讓人類將這種影響表達得更加明顯。
根據一項研究表明,如果用普通的食物喂養小鼠,它們在吃飽以后食欲會自然受到抑制,但如果用精制的食物喂養的話,小鼠無法通過自制停止進食而導致越來越胖。這也是狂熱喜好的影響給人類帶來的健康威脅。
之所以我們無法停止伸手去拿吃的,是因為大腦內部被稱為“報酬系”的神經回路在起作用。白砂糖和油都會對這條神經回路產生強烈的刺激,給人以難以言喻的快感,越吃越停不下來。而從生理角度上來說“糖分和脂肪都是支撐動物生存的重要的能量來源,感覺其好吃的能力也是為了維持生命。但為了追求大腦的快感,人們吃的糖分和油越來越多,新的健康威脅就此產生,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因此而肥胖并產生各種各樣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