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米是水稻去除谷殼之后的產物,其表面還有一層皮,含有很多纖維,所以很影響口感。把這層纖維去掉,就得到了精米。去除的這層東西就是“米糠”,一般占糙米總重量的7%左右。米糠雖然不好吃,但其中含有現代人飲食中很缺乏的膳食纖維,還有相當多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豐富的抗氧化劑。此外,它還有含量不低的油。這些油主要是不飽和脂肪,與動物油相比,當然算是“健康”的油,對于心血管健康相當有好處。
從營養價值上來看,不好吃的糙米的確比好吃的精米更加健康。因此原本只拿來用作動物飼料的米糠,如今早成了“寶貝”,被開發成各類“糙米”保健食品。日本、中國都出現品種繁多的用米糠制成的“功能食品”。
不過,學術界對于此類產品的評價卻一直有著不同的“聲音”。最大的分歧,在于米糠成分中的無機砷。
水稻生長在水中,因此它富含砷。砷在地球上廣泛存在,天然水中更無法避免,不同水質中的砷含量各有高低。大米也是以水稻為主食的人們攝入砷的一大來源。但砷實際上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無益的半金屬元素,尤其是無機砷,曾被科學家稱為“第一類致癌物”,因為砷的致癌性已證據確鑿。孟加拉國便曾經發生過幾萬人砷中毒的事件。
對于人體而言,砷的攝入量越低越好。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相關“安全標準”,是每人每天每千克體重不超過2微克―――即一個體重為60公斤的人,每天砷攝入量不應該超過0.12毫克。
那么,水稻中的無機砷含量有多少呢?學術文獻中顯示的測量數值,與水稻產地、種植方式均有關,相對而言,中國大米中的含量還不算高。中國制定的大米中無機砷的含量標準為每千克不超過0.15毫克。考慮到人們一天吃大米很難超過800克,這個標準應該說比較合理。在大米食用量不大的歐美地區,其實對此并沒有作出規定。
一般而言,精米中砷含量較低,糙米中比較高,而米糠中的含量能夠超過精米10倍以上。米糠提取物在提取“有效成分”的同時,自然也把砷給提取了出來。2008年《環境科學與技術》上曾發表過一篇文章,稱檢測了5種美國和日本市場上的“米糠提取物”中的無機砷含量,結果均達到每千克含量0.61-1.9毫克。這明顯超標了。
“米糠提取物”是各種“米糠保健品”的招牌。研究者說,一般商家推薦消費者每天食用20克左右,也就是說,從中攝取的無機砷總量大概在0.012-0.038毫克之間。雖然這個含量沒有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安全標準”,但考慮到人們可能還不得不從其他渠道攝入砷,所以這個量已經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
當然,糙米中的砷含量并不比精米高太多,而糙米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等對于健康有積極作用,到底是吃糙米還是吃精米,其實也取決于個人在“利益”和“風險”之間如何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