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廣為流傳的“食物相克”名單中的一小部分。雖然現在有中醫否認“食物相克”與中醫有關,但在中醫典籍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載。例如《本草綱目》有一節“食物禁忌”,列舉了180對不能同時食用的食物,其中有些一見可知過于荒謬,已無人相信,例如“豬肉忌牛肉”。有的是類似巫術的迷信,例如“雞子忌同雞”,意思是雞蛋不能和下它的雞一起吃。為什么其他的雞就可以?沒有道理。但有的至今廣為流傳,例如“螃蟹忌柿子”、“生蔥忌蜜”。事實上早就有人試過。1935年,南京民間傳說香蕉和芋艿混吃導致食物相克而中毒。這引起了生物化學家的興趣,專家搜集了184對“相克”的食物,從中選出14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遇到的組合,用老鼠、狗和猴子做實驗。他本人和一名同事也試驗了其中的7種組合。在食用24小時內觀察實驗動物和人的表情、行為、體溫及糞便顏色與次數等,都很正常,沒有中毒的跡象。在鄭集試驗的“相克”食物中,就包括螃蟹與柿子、大蔥與蜂蜜。這位專家碰巧是我國最長壽的科學家之一,活了110歲。
這只是廣為流傳的“食物相克”名單中的一小部分。雖然現在有中醫否認“食物相克”與中醫有關,但在中醫典籍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載。例如《本草綱目》有一節“食物禁忌”,列舉了180對不能同時食用的食物,其中有些一見可知過于荒謬,已無人相信,例如“豬肉忌牛肉”。有的是類似巫術的迷信,例如“雞子忌同雞”,意思是雞蛋不能和下它的雞一起吃。為什么其他的雞就可以?沒有道理。但有的至今廣為流傳,例如“螃蟹忌柿子”、“生蔥忌蜜”。在我指出“食物相克”沒有科學依據,只是一種迷信后,就有人聲稱聽說有人吃了螃蟹和柿子、蔥和蜂蜜后中毒甚至死亡的。
近來中國營養學會分別與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合作,做了更嚴格一些的“食物相克”實驗。蘭州大學的實驗選了5組傳說會相克的食物組合,由100名健康志愿者食用,連續吃了一周,沒有發現哪一組食物會引起異常。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實驗則另外選了12組食物組合,有30名志愿者連續吃3天,也未發現異常,只是有志愿者認為個別組合食物搭配不合理,導致口味不適合。
雖然沒有對所有傳說中的“食物相克”全都實驗一遍,但是既然挑選出來的31組常見組合無一組存在相克現象,那么就沒有理由相信剩下的不常見組合反而會相克。有人說,雖然當時吃了沒事,會不會對身體造成慢性的中毒?中醫典籍和民間傳說的“食物相克”向來指的是吃了以后馬上會出現的急性中毒甚至死人,而不是指慢性中毒。古人通過經驗可以發現急性中毒,不可能發現慢性中毒。食物對身體造成的慢性損害要靠動物實驗、臨床試驗或流行病學調查才能發現,古人沒有這種能力。因此沒有理由相信“食物相克”會導致慢性中毒。也有人說,“食物相克”是指不同食物混在一起吃有可能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這種可能性當然存在,但與傳統說的“食物相克”不是一回事,古人也不可能有這方面的認識,吃某種食物導致營養不良是不可能通過經驗發現的。
但是有人仍然對“食物相克”深信不疑,認為不同的食物中的成分是可能起化學反應的。食物成分是否能起化學反應,是必須具體指出并有實驗支撐的,不能想當然地泛泛而談。有人認為“螃蟹與柿子相克”的原因是“螃蟹體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柿子的鞣酸相結合容易沉淀,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質,因鞣酸具有收斂作用,所以,還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致使凝固物質滯留在腸道內發酵,使食者出現嘔吐、腹脹、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如果這個理由能成立的話,那么柿子不僅與螃蟹相克,還與其他高蛋白食品相克,甚至任何含蛋白的食品都可能與之相克,那樣的話,柿子就幾乎與所有食品都可能相克了,吃柿子時不能再吃別的東西了。更何況,“螃蟹與柿子相克”的說法已被實驗否定,沒有必要為其找借口了。
有的“食物相克”說法是近年來才出現的,例如“蝦不能與維生素C同吃”,理由是蝦含有一種濃度很高的“五價砷化合物”,它本身對人體無毒害,但是維生素C會把它轉化成劇毒的“三價砷”,也就是砒霜,可引起急性中毒,乃至死人。不久前有一個學生在比薩店就餐時因突發心肌炎身亡,其家屬就聲稱是因為店家提供了吃蝦喝檸檬水導致中毒引起的。事實上蝦所含的砷絕大部分是穩定的有機砷,無機砷的含量很低。按國家標準,每千克鮮蝦中無機砷含量不能超過0.5毫克。即使這些無機砷能被維生素C全部還原成砒霜,那么也要吃上106千克的蝦才能達到口服砒霜致死量的下限,還沒被毒死就已經撐死了。
“食物相克”是只有在中國才有的說法,外國人從來沒有這方面的觀念,隨便亂吃,豈不早該死絕了?莫非中國人有特殊的身體,食物只克中國人?有的食物本來就有一定的毒性,有的食物多吃會引起消化疾病,食物受某些細菌污染后會引起食物中毒,古人對這些都一無所知,一旦吃了某種食物后上吐下瀉、病重身亡,就會胡亂聯想到是不是因為食物相克,以訛傳訛。“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讓人們不敢掉以輕心,即使有了較充分的反面證據后,仍然會找出各種借口繼續迷信下去,那塊“食物相克”告示牌是沒有那么容易摘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