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季與往年不同。過了谷雨,北方仍在下雪,而我們南方時冷時熱、忽晴忽雨,今年4月份與任何一年同期相比溫度都要低。尤其是這陰雨霏霏的時節,容易滋生各類細菌,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疾病和傳染病、皮膚病更多發生。尤應注意的是,小兒手足口病已開始蔓延。據有關專家分析,從4月底至7月初都是好發的季節,在預防上除要注意住宅的空氣流通、個人和家庭的衛生外,土茯苓雙豆豬瘦肉也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它有清熱、祛濕、解毒的功效,同時亦是暮春時家庭祛濕健脾的養生湯水,且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
土茯苓30克、祛濕豆50克、赤小豆30克、陳皮1/4個、豬瘦肉300克、生姜3片
步驟
土茯苓、祛濕豆、赤小豆均浸泡、洗凈,陳皮去瓤;
豬瘦肉洗凈,切塊,與生姜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約一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此為3―4人量。
功效解讀:
土茯苓為廣東民間春日時常用于祛濕毒、治療皮膚疾患的藥材,著名的龜苓膏就是以它為主要材料的。其性平、味甘、淡,入肝、胃經,功能健脾、解毒、利濕,中醫和民間常用于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肢體拘攣、筋骨疼痛等。現代藥理學分析它含生物堿、揮發油等,有抑菌、解汞中毒等作用。
祛濕豆是粵北始興的著名特產,當地也叫花豆、富貴豆、荷包豆,性平和而味甘香,以健脾祛濕著稱,且入湯后糯綿香濃,似花生更勝于花生。
赤小豆藥食兼之,中醫認為它性平味甘,能利水消腫、解毒排膿,常用于水腫脹滿、黃疸尿赤、風濕熱痹、腳氣浮腫、癰腫瘡毒、腸癰腹痛等。
陳皮醇香可口,能消痰理氣、消滯化氣,在此既為藥引又助豆類化氣消滯,豬瘦肉有補益增髓的作用,與祛濕豆一起使此湯不寒涼而平和可口清醇,尤為小兒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