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是沿海老百姓餐桌上常見的海鮮,也是讓吃貨欲罷不能的美食。但很多人從未想到,有一天,蝦也能成為置人于死地的危險物種!
日前,連云港王女士洗蝦時不小心被蝦尾扎破手指,只是有點腫脹,就沒有去看醫生。誰知道,兩天后她雙腿也腫了,而且還長了一大片血泡,到醫院時她已經休克,伴有多臟器衰竭。而罪魁禍首,就是蝦身上的海洋創傷弧菌。
海洋創傷弧菌,鮮為人知的它有啥特別的
海洋創傷弧菌分布極為廣泛,喜歡20℃左右的環境,和鹽分在0.7-1.6%的海水。所以,它海洋創傷弧菌在有類似溫度和咸度的熱帶、亞熱帶近海較為常見,尤其是海灣的海水以及海底的沉積物里。
海洋創傷弧菌在8月-10月高溫天時會迅速繁殖。這段時間也是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的高峰期,泰國、馬來西亞、美國和日本緯度較低的地區,以及我國臺灣、寧波都有過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病例。
海洋創傷弧菌對人的傷害有多大?
海洋創傷弧菌的“海洋無聲殺手”稱號,源自它奇高的病死率:一旦被感染,發病會非常急,而且病情急劇加重,超過7成的病人,在就醫48小時內,被查出多臟器功能不全,進而死亡。在過去十幾年,象山縣人民醫院曾接診過5位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的病人,其中4位死亡,1人雖然活下來了,但卻落下了嚴重的肝損傷。
海洋創傷弧菌殺人無聲,可以怎么預防?
想預防海洋創傷弧菌,就要知道它的兩種主要感染途徑:
一種是吃未熟透的貝類海鮮,尤其是生蠔。進食生或夾生海鮮不僅有腸胃炎的危險,還可能惹來敗血癥以及蜂窩組織炎,死亡率在50%以上。
高溫烹飪可以殺死海洋創傷弧菌,因此我們要少吃生冷食物,貝甲類海鮮尤甚。
另一種感染途徑,就是破損的肢體碰到海水海產品,或被海產品刺傷皮膚,比如王女士。傷口暴露在含有海洋創傷弧菌的海水中,它會在患處迅速繁殖、快速傳播,輕的話會發生潰爛,嚴重的可能誘發肌炎和肌膜炎,導致組織壞死,甚至是敗血癥和臟器衰竭等后果,失去生命。
只要在肢體受損后遠離海水,洗海鮮時戴塑膠手套,小心被蝦頭蟹腳等刺多的食物扎到,就很安全了。
不過,大家也不必因為害怕海洋創傷弧菌就放棄自己煮海鮮、遠離海水。其實海洋創傷弧菌對免疫力正常的人來說并不兇險,身患疾病體質虛弱的人或者老人小孩,才要慎之又慎。
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