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吃魚生小心吃進這條蟲
2019-03-01 08:01:01
肝吸蟲往往通過魚生或未經煮透的魚、蝦肉傳播到人體內,當人們吃了患病的淡水魚的“魚生”或未煮透的魚、蝦肉,大約經過一個月,可在肝臟膽管內發育為瓜子仁狀成蟲。其壽命可達20-30年,據有關數據統計,肝吸蟲在廣州有著約10%的感染率,屬于高發疾病。
大約1/3的肝吸蟲患者是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或體征。劉美玲介紹,常見的表現有:早期,發熱、無力、不想吃飯、消化不良等;中期,肚子痛、發黃、膽囊炎、膽結石等;晚期,肝硬化、肝癌、侏儒癥(兒童)等。
中山大學附屬三院營養科副主任卞華偉介紹,我有個朋友超級愛吃生魚片,但是吃后會自覺到醫院測個大便,作專門的測肝吸蟲項目,只要8塊錢,發現蟲卵及時吃藥排蟲,自然能夠安全享用美食,這就是美食家級的。此項檢查可到消化內科或感染科,做蟲卵計數的檢查。
卞華偉介紹,肝吸蟲蟲體大小為5~10毫米,而人的肝臟約兩個手掌大小,不及時排蟲,肝臟就會擠滿肝吸蟲,多則數百條甚至上千條。他曾看過一個教學視頻,肝吸蟲患者的肝臟密密麻麻的都是蠕動的蟲子,真是觸目驚心。而且蟲子在其中繁衍、死亡,死亡的蟲子通過膽汁流到膽囊,會阻塞膽管,導致膽囊炎等膽道病變。而留在肝臟內的肝吸蟲會影響肝臟正常工作,出現肝區不適、腹脹等癥狀,嚴重了還會變成肝硬化。
一般來說,淡水魚中更易有肝吸蟲卵,少吃淡水魚的魚生,而吃三文魚等海魚,也要選擇切魚時“一種魚一個砧板”的飯店,因為可能廚師在切完淡水魚后,刀和砧板沾上蟲卵,再切三文魚等海魚,就把蟲卵“人工移植”到海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