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銀耳變質引發的食品風險
2018-12-20 12:01:01
國家食藥監總局提示:
夏季來一碗涼涼的銀耳枸杞蓮子羹既解暑又美味,還能滋陰潤肺。銀耳作為一種常見的食用真菌,含有蛋白質、多糖、脂肪、氨基酸、維生素D、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豐富。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發布相關風險提示,提醒市民警惕鮮銀耳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據食藥監網站顯示,我國山東省自1984年暴發第一起因食用變質鮮銀耳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為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污染了培植中的鮮銀耳,產生大量米酵菌酸毒素,導致鮮銀耳腐爛變質,而培植戶唯恐浪費,饋贈親朋好友或自家炒食、涼拌變質的鮮銀耳,導致老人、兒童及親友中毒、死亡。迄今為止,再未見因食用干銀耳引起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報道。
受培植環境及土壤的影響,鮮銀耳容易污染致病菌并產生毒素,在人工栽培銀耳的地區,禁止在農貿市場出售自家采摘的鮮銀耳。
選購銀耳時,應注意辨別銀耳的質量。銀耳一般呈菊花狀或雞冠狀,由10余片薄而多皺褶的菌片組成。鮮銀耳純白至乳白色,半透明,富有彈性;干銀耳質硬而脆,呈米黃或金黃色。如干銀耳色澤過白,則可能是用硫磺違規熏制。
干銀耳經水泡發后,應朵形完整、菌片呈白色或微黃,彈性好,無異味。如發現菌片呈深黃至黃褐色,不成形、發粘、無彈性,有異臭味時,應丟棄,不能食用。發好的銀耳要充分漂洗,去除銀耳基底部發生褐變的部分,并且應充分加熱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