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方法能讓兒童擁有強健的體魄,遠離疾病呢?中醫食療可為首選,其被稱為“傳統的營養治療學”,具有養生保健、未病先防及輔助治療等作用,講究人體自身與自然、社會的平衡,并可結合兒童體質進行個性化調理。因此,了解孩子的體質并掌握中醫食療保健知識應該是廣大家長育兒方法之必備,對孩子健康的維護具有重要的功效。
據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尹艷介紹,家長在開展兒童食療保健時,必須首先了解孩子體質類型。中醫臨床中,一般將兒童常見的體質類型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熱滯質4種。
平和質尹艷介紹說,這類兒童表現為面色紅潤,毛發光澤,無自汗盜汗,精力充沛,大便正常,飲食有度,舌色淡紅,舌苔薄白或白,舌體正常,脈滑或緩。平和質的兒童對各種食品皆適宜,但需注意飲食結構均衡,凡屬陰寒生冷及難消化之物應少食。同時,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吃好正餐、少吃零食、進食宜樂、食宜專心的好習慣。
氣虛質尹艷指出,此類兒童的表現為神疲懶言,面色蒼白或萎黃,自汗乏力,出汗多,動則尤甚,食欲減退,飲食量少,偏食挑食,大便溏軟,或夾不消化食物殘渣,小便量多或正常,舌色淡,舌體胖有齒痕,苔薄白,脈細。氣虛質兒童宜補氣培元,平素可多食小米粥、粳米粥、薏苡仁粥、雞肉、山藥、扁豆、雞蛋、菜花、胡蘿卜、香菇等具有健脾益氣作用的食物,飲食注意要定時定量,葷素搭配,少時肥甘厚味、生冷堅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陰虛質尹艷介紹,這類兒童表現為易興奮,注意力不集中,挑食,納差,較急躁,易發脾氣,大便干結,小便黃,喜冷飲。入睡難,怕熱,睡著時容易踢被子、掀衣服,舌色可淡可紅,舌體瘦嫩,苔少或無,若有苔必有裂紋和剝脫,脈細,盜汗。陰虛質的兒童宜食甘寒、咸寒、清潤生津的食品,如蔬菜、稀粥、牛奶、雞蛋、魚蝦、牛肉,同時忌食辛香、溫散、苦寒、沉降的食品,如辛辣品、油炸燒烤品和羊肉等。
熱滯質尹艷指出,此類兒童表現為面紅,下午或夜間面色潮紅,或有低熱,或睡中頭汗出,不耐熱,口干,口臭,口渴喜冷飲,大便干燥,小便黃,食欲好,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滑數。熱滯質兒童應適當減少食物的總量,節制零食,避免吃巧克力、花生米等脂肪過多的食品,選擇清淡可口易消化,宜多吃性質寒涼,具有清胃火、瀉腸熱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麥、豆腐、綠豆、綠豆芽、苦瓜、冬瓜、黃瓜、莧萊、白菜、芹菜、西瓜、香蕉、枇杷、梨、桃子等。
尹艷特別強調指出,中醫食療是兒童保健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多數家長對此十分重視,但有些家長相關保健知識掌握得不夠全面,容易形成如下認識誤區――
一是進補無害。尹艷說,一些家長認為吃補品無害,多食補品增強體質,生長得更快。人參、燕窩、蟲草不斷,雞、鴨、魚、肉餐餐都有,過補致害而不覺醒。過補后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孩子肥胖,甚至早熟;二是孩子厭食、瘦弱多病。
二是追求療效。尹艷主任指出,目前有許多廠家和商家有意將保健食品誤導為藥品,即使是健康無病者也都希望能從所謂“保健品”中獲得療效,盲目追求療效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三是簡單機械。尹艷說,一些家長盲目相信廣告、追逐所謂新產品等,一聽所謂“驗方”,如獲至寶,盲目讓孩子服食。殊不知,兒童間存在個體差異,體質強弱不同,方不對癥,常常會適得其反。
四是忽視安全。尹艷指出,很多家長藥與食不分、天然與合成不辨、有毒與無毒不知,而“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有病則病受之,無病則人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