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這句諺語“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王子,晚餐吃得像乞丐”,那么這句話背后有什么道理嗎?
晚餐少吃一點似乎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們能夠考慮晝夜節律(24小時生物鐘)會幫助我們來確定時間,晝夜節律鐘能從眼睛里接收光線,告訴我們何時該醒來,以及何時該睡覺?當然,似乎晝夜節律鐘還能告訴我們一天里消化食物的最佳時間。
然而晚餐往往是我們一天之中最大的一頓飯,晚上人們幾乎會攝入一天中差不多一半的熱量。晚上當機體進食時我們似乎并不會燃燒太多熱量,當然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這其中的原因,但這似乎與白天和夜晚機體脂肪從腸道中吸收以及運輸的方式有關。
在晚上機體似乎也很難對碳水化合物進行加工,這主要取決于晚上機體胰島素敏感性的降低,這與20%的夜班工人尤其相關,因為在睡覺的時間夜班工人常常要吃飯來補充能量。這種睡/醒周期和飲食的不匹配被稱之為晝夜節律失調,其會誘發飯后機體血液中的糖分和脂肪水平異常升高;對于經常在夜晚工作/進食的人群而言,這或許會引發血液中脂肪和糖分水平持續升高的表現,而且還會增加個體患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
夜食(nighteating)效應常常會引發一些猜測,即吃清淡的食物對機體體重和健康也非常重要,有些健康專家建議白天應該多攝入大部分的熱量,同時還應少吃一些晚餐來作為減肥的一種方式。為了觀察是否晚上攝入大部分熱量是否和體重過度增加,以及是否少吃一點晚餐能夠幫助節食者減肥,研究人員對涵蓋超過76000名參與者的18項研究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當研究者檢查所有發現的證據時,他們發現,相比晚餐吃得少的人群而言,晚餐吃得多的人并不會表現出體重增加;而在節食者中,平均而言,相比吃得多的人群而言,晚餐吃得少的人并不會減掉更多體重。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具體原因,但他們認為機體的代謝晝夜節律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一項對20-35歲年輕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機體在早晨的代謝似乎更加有效,而另一項對52-80歲的老年患病人群的研究發現,這些人群實際上晚上機體代謝效率比較高。
如果年齡和健康狀態并不影響機體代謝的晝夜節律,那么像吃晚飯這樣簡單的規則或許可能是并不合適的。這可能是因為晚餐吃得多的人睡醒時會感覺到飽,而其在白天則會吃得更少,這似乎是一種誘導效應,其能夠補償夜晚個體所攝入的額外食物。
這取決于一天之中我們吃得東西以及攝入量,而不是我們吃了大部分東西的時候,過分沉溺于早餐和午餐,然后吃一頓豐盛的晚餐或許就會增加你的體重,但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似乎并不是唯一的罪魁禍首,早餐和午餐所攝入的食物也會讓機體的攝入量超過身體所需。每天女性大約需要8000千焦的熱量,而男性則為9900千焦;個體對熱量要求的改變依賴于年齡以及體力活動的水平,為了進行更為具體的估計,你可以對機體一天所需的熱量進行計算。
因此,只要在其它時候進行適度能量的攝入,晚上多吃一點似乎也是OK的,時刻記住,相比大吃大喝而言,有規律的適度飲食能夠有效幫助控制機體體重,維持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