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歐洲消費市場飽受“馬肉風波”困擾(詳見本報2月22日第691期2版),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也不斷下降。英國17日公布的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31%的受訪者表示將不再食用即食肉制品,7%的受訪者表示將不再吃肉。“掛牛頭賣馬肉”事件還未平息,潛藏多年的魚肉以次充好現象又在歐美國家浮出水面,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一家名為“Oceana”的環保組織在2012年底發布的一項報告中披露,在其抽樣調查的81家紐約商場和餐館中,有約39%的海鮮產品涉嫌假冒,以亂貼標簽或者亂寫菜單等方式誤導消費者。
研究者測試了從紐約曼哈頓、布魯克林、皇后區81家商店里購買的142種魚的DNA,發現有56份樣本被亂貼標簽。其中,94%被標識為“白金槍魚”的魚肉制品其實是王梭魚,后者所含毒素可能導致腹瀉;調查的16家日本壽司店全部都涉嫌銷售假冒魚肉制品;從一家小型超市購買的紅鯛魚和大比目魚樣本實際上是方頭魚,后者因含有大量的汞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列入不適合食用魚類的名單。美國其他城市的情況也不樂觀,在波士頓有48%的魚類被亂貼標簽,在洛杉磯這一比例達55%。“在消費時,紐約的海鮮食客有高于1/3的幾率被騙,這讓人難以接受。”Oceana組織的科學家金伯利?華納說。
不只美國,歐洲市場的海鮮造假問題也由來已久。德國馬克斯?魯伯納研究所漁業問題專家哈特穆特?雷拜因博士在2月2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魚肉造假在歐洲早已有之。不少研究所都發表過報告,指出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英國的漁業廠商有意給低價魚貼上名貴魚肉的標簽,目的是以次充好,賺取更高利潤,只是歐洲當前還沒有專門的機構來調查、評估魚肉亂貼標簽的問題。
美國人通常習慣吃魚排等食品,所以他們會在商場和超市中購買成品魚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這些魚肉種類,普通消費者往往難以辨別,大部分消費者只能依照食品標簽購買產品,很容易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到廉價魚肉或問題魚肉,引發健康問題。對此,《福布斯》雜志分析指出,這種造假行為不僅損害消費者的經濟利益,更危害公眾健康,引發食品道德危機。《紐約時報》分析指出,由于海鮮的市場供應環節多且復雜,所以批發商、供貨商和分銷商都應提高警惕,杜絕假冒。
對于歐洲“造假魚肉”事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食品質量比食品安全的范圍更廣,對于食品摻假問題,不應只在出現安全問題后才關注和懲處。”只有在生產環節把好第一道關,才能為消費者營造一個健康的、讓人放心的市場環境。消費者也不必對冷鮮魚類感到恐慌,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冷鮮魚比活魚更健康,“因為有些商家為了保證魚在長途運輸過程中存活,可能會加入一些保持魚新鮮的藥劑,而冷凍魚則不需要這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