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纖維是一類特殊多糖,其既不能被胃腸道消化吸收,也不能產生能量。此前科學家們曾一度認為膳食纖維是一種“無營養物質”然而,隨著近年來科學家們不斷深入研究,他們逐漸發現膳食纖維在維持機體健康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那么膳食纖維到底對機體健康有著什么樣重要的影響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各位!
【1】Science:揭示膳食纖維如何有助腸道保持健康
doi:10.1126/science.aam9949 doi:10.1126/science.aao220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細菌消化膳食纖維產生的副產物如何作為合適的燃料協助腸道細胞維持腸道健康。
這項研究是比較重要的,這是因為它鑒定出一種讓腸道菌群再次恢復平衡的潛在治療靶標,同時讓人們更進一步了解腸道菌群和膳食纖維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8月1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icrobiota-activatedPPAR-γsignalinginhibitsdysbioticEnterobacteriaceaeexpansion”。在發表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標題為“Gutcellmetabolismshapesthemicrobiome”的觀點類型(Perspectives)論文將腸道細菌描述為體內抵抗潛在傳染因子(如沙門氏菌)的防御系統中的“搭檔”。
論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教授AndreasB?umler說,“我們的研究提示著維持腸道健康的最好方法之一可能就是給我們的腸道中的有益細菌喂食膳食纖維,即它們偏好的食物來源。”
【2】Cell:缺乏膳食纖維,腸道細菌會反過來“吃你”
新聞閱讀:Eatingfiberkeepsgutmicrobesfromeatingyou
我們一直強調要均衡飲食,其中膳食纖維的合理攝取也相當重要。近期,有研究團隊在《Cell》期刊發表文章證實,一旦長期缺乏纖維,腸道中共生的微生物組會因為“饑餓”而“蠶食”腸道黏液和腸壁。
膳食纖維對于人體健康至關重要,有著治療便秘、預防膽結石、控制體重等好處,被營養學界認定為第七類營養素,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與水6大營養素并列。一旦膳食纖維攝取過少,易增加腸癌、便秘等疾病的發病率。
除了我們自身,缺乏膳食纖維,對寄生在我們腸道內的微生物群會產生什么影響呢?最新一篇發表在《Cell》期刊的文章證實,缺乏纖維會導致腸道微生物處于“饑餓”狀態,從而迫使它們吃我們!
【3】NatureTEM:膳食纖維是否可以恢復機體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
doi:10.1038/nature16504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希望通過改變飲食方式恢復人類隨著西方飲食進化機體失去的微生物群落,從而來改善人類的健康。近日,來自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主張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攝入,而這一方法或許是恢復機體腸道微生物生態多樣性的關鍵一步;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Nature和TrendsinEndocrinology&Metabolism上。
在工業化社會中,我們機體腸道微生物不充足的營養物和特殊有益菌群的缺失直接相關,而這也會影響到我們機體的免疫健康和代謝健康,很多西方人都會攝入一半膳食指南中推薦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是人類機體腸道細菌營養物的主要來源。今年早些時候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JustinSonnenburg就通過研究發現,喂食典型西方飲食(高脂肪、碳水化合物及低膳食纖維)的小鼠會將多樣性水平較低的有益菌群遺傳給后代,而更喜好纖維素作為營養物質的腸道微生物在后代機體中并不會導致有益菌群水平的增加,因此隨著人類不斷繁衍這種有益菌群很有可能就會滅絕。
【4】Stroke: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可以降低中風風險
doi:10.1161/STROKEAHA.111.000151
獲得更多的纖維或許可以減少我們首次中風的風險,根據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Stroke期刊上的最新研究證實。
膳食纖維是植物的一部分,在消化過程中,身體是不吸收纖維的。纖維可以是可溶的(這意味著它溶解在水中),也可是不溶性的。此前有研究表明,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減少中風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高水平。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每天總的纖維攝入量每增加7克,首次中風的風險就減少了7%。研究人員表示:一份全麥面食再加上兩份水果或蔬菜,提供約7克纖維。利茲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學院DianeThreapleton說: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全谷類,水果,蔬菜和堅果對于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對于那些有中風危險因素如超重,吸煙,高血壓的人。
研究人員分析了1990至2012年間發表的8項研究。在這些所有針對中風的研究中,四項專門研究缺血性中風的風險,三項評估出血性中風。
【5】IJFSNPH:攝入更多膳食纖維對健康大有裨益
doi:10.1504/IJFSNPH.2011.044528
近來,發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Safety,NutritionandPublicHealth雜志印度的一項研究"Dietaryfibreandhumanhealth"稱人們應該攝入更多膳食纖維來促進我們的健康。
該課題組綜述了近幾十年全球來關于食用膳食纖維的研究,建議為了避免起初食用產生的問題如腸氣增多,腹瀉等問題,人們應該逐漸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并且在一天的正餐和零食中都要攝入一些膳食纖維。
研究團隊為讀者提供了諸如麥片,粥,豆類,全谷類食物作為現成的高纖維食品。膳食纖維,也就是常說的粗糧,是指我們攝入的瓜果蔬菜中不能消化的部分,它們也分為兩部分,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可溶性的纖維(益生的,粘性強的)很容易就在結腸中消化并發酵,并產生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副產品和氣體,不可溶的纖維難以被代謝,但是在經過消化道時吸收了很多水分,并為腸平滑肌的蠕動提供填充物,進而緩解了便秘。
【6】素食者不易得大腸癌
原文報道:Vegetariandietlinkedtolowerriskofcolorectalcancers
在一項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成員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素食與非素食相比,前者患大腸癌的風險比較低。近日,此研究論文在線發表于《JAMAInternalMedicine》雜志上。
在美國,大腸癌是癌癥引起死亡的第二大病因。盡管癌癥篩查已經引起了高度的重視,但是,降低風險因子的初級預防,仍是一項重大的目標。研究發現,飲食因素已經被確定為大腸癌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例如,紅肉與增高的大腸癌風險相關,而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可降低大腸癌風險。
加州LomaLinda大學的MichaelJ.Orlich博士及其同事發現,在77,659名研究參與者中,380名患有結腸癌,110名患有直腸癌。素食者與非素食者相比,前者患大腸癌的風險比后者低22%,患結腸癌風險低19%,患直腸癌風險低29%。純素食主義者分別與非素食者,吃蛋和奶的素食者,吃魚的素食者及半素食者相比,前者患大腸癌的風險分別比后者低16%,18%,43%和8%。
【7】Obesity: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于控制“大腹便便”
doi:10.1038/oby.2010.343
人體的內臟脂肪主要集中于腹腔內,一些肥胖者“大腹便便”,主要就是內臟脂肪難以消解。美國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每天在飲食中增加可溶性膳食纖維攝入量,將有助減少內臟脂肪,不僅改善體形,也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及脂肪肝等慢性病。
這項調查是由美國維克森林浸禮會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完成的,刊登在新一期《肥胖癥》月刊上。
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不同,它圍繞著腹腔內的器官。正常的內臟脂肪有保護作用,但內臟脂肪過多就會壓迫內臟活動,影響其功能,使“大腹便便”者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及脂肪肝等疾病的風險增高。
研究人員找來1114名非洲裔和西班牙裔的調查對象,因為在這兩大族裔中,有不少人內臟脂肪水平過高,同時罹患高血壓及糖尿病的風險也較高。研究人員對他們的飲食及運動習慣進行調查,并通過CT掃描,了解他們5年內內臟脂肪的變化情況。
【8】NatMed:高纖維飲食可預防哮喘
doi:10.1038/nm.3444
水果和蔬菜中的膳食纖維似乎可以幫助平復過度的免疫系統活動,這些活動往往會導致腸易激綜合征、節段性回腸炎,甚至結腸癌。現在看來,富含纖維的飲食通過改變骨髓所產生的一些免疫細胞也能起到抵擋哮喘的作用。
當人們吃夠充足的水果和蔬菜時,腸道細菌會幫助消化這些纖維。這些細菌會發酵成特定類型的脂肪酸與免疫細胞相互作用,從而幫助抑制炎癥。這種抗炎效應是否超越消化道所起的作用目前尚不明朗。然而,所討論的脂肪酸也許可以通過血液循環,連接全身的免疫細胞。
這可能意味著膳食纖維能夠影響其他炎癥性疾病的發生,例如哮喘。
為了測試二者間的可能聯系,瑞士洛桑大學免疫學家BenjaminMarsland和同事將一群老鼠設定在低纖維飲食中。兩周后,研究人員讓老鼠接觸源自塵螨的過敏原(人類過敏和哮喘的重要觸發源)。這些老鼠表現出了夸張的哮喘反應。另一方面,當給老鼠喂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兩周后,再次使其接觸塵螨,這些老鼠表現出較弱的炎癥反應。
【9】中國學者在Lancet子刊發表我國人群膳食健康研究新成果
2017年6月19日,由《TheLancet》和《Cell》聯合支持的開源期刊EBioMedicine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李鐸教授課題組的一項關于中國健康人群不同宏量營養素組成比膳食干預新成果,題為“EffectsofMacronutrientDistributiononWeightandRelatedCardiometabolicProfileinHealthyNon-ObeseChinese:A6-month,randomizedcontrolled-feedingTrial”(http:www.ebiomedicine.com/article/S2352-3964(17)30252-9/fulltext)。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307名健康年輕志愿者分成三組進行為期半年的全食喂養型干預,即向志愿者提供包括一日三餐以及飲品在內的所有食物。結果表明接受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干預的健康受試者的體重,腰圍,血脂水平較另外兩組顯著降低。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萬漪和碩士生王峰磊(共同第一)。
西方一些研究顯示高脂低碳水化物的膳食結構對西方肥胖人群的體重和相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特別是糖代謝主要指標產生了顯著的積極作用,高脂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成了很多人的熱寵,我們的祖先食用了幾千年的高糖水化合物、特別是大米被一些學者認定為引起代謝性疾病的罪魁禍首。隨著我國經濟增長,近三十年來膳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國居民宏量營養素中碳水化合物(能量的主要來源)供能比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蛋白質相對恒定(20年前主要以植物為主,現在主要以動物蛋白為主,素食人群除外),這一變化與我國超重、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血脂異常的發病呈顯著相關。
【10】膳食指南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來為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新聞閱讀:Dietaryguidelinesdon’twork.Here’showtofixthem
很多膳食指南通常會遭受各種質疑聲,其被指責并沒有一定的證據,或者不具有可持續性以及并不能與營養科學所聯系,同時有人也認為這些膳食指南并不能夠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如今對于我們而言或許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膳食指南的目的了,其能夠給我們傳輸很多信息。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公眾視野中的膳食指南是什么樣的,當然很多人也希望遵循這些膳食指南。
膳食指南太難以滿足?
關于膳食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僅有4%的澳大利亞人能夠滿足膳食指南的建議,尤其是當談及攝入足量的蔬菜時,因此我們是否能夠更容易地制定出膳食指南或者至少有一些能夠達到的目標呢?比如,將每天“5+2”模式(5份蔬菜+2份水果)作為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時,我們就應當從傳遞一種積極的信息開始鼓勵人們多攝入水果和蔬菜,通過分解成的多個步驟或許就能夠幫助人們實現這種飲食方式,比如今天多攝入一份水果,明天可以再多攝入一點….以此類推。
。